一路走來
有許多人對我們的主張或多或少有些疑問
以下是我們針對一些問題的整理:


1.湳仔溝在哪裡?有什麼特色?
  湳仔溝在板橋南雅夜市後面,河流的兩邊分別是浮洲以及板橋最熱鬧的市區;同時也是板橋市區唯一一條露天河流。另,湳仔溝為台北盆地常態的豐澤型小河溝之一,這種河流位在東北季風帶來豐沛水量的條件下,長年水源不缺,每每呈現水光接天,如鏡子般的景致;類此河流在台北盆地已不多見,成為承載台北盆地溪流特色的稀有資源。

2.湳仔溝源自哪裡?流往哪裡?
  湳仔溝原來源自大漢溪,再注入更下游的大漢溪,整條河域可以說是大漢溪的一部分;後來大漢溪逐漸淤積,上游跟著陸化,成為一獨立小河流,民國九○年代末期,捷運機廠設在現在浮州橋一帶,工程單位把水路填土阻塞,從此湳仔溝失去上游,現在湳仔溝的水來自附近幾條舊水圳和排水溝。

3.湳仔溝的人文發展歷程為何?
  過去湳仔溝有渡船頭,古早板橋人循湳仔溝渡船頭到大漢溪及淡水河旁的其他地方,是古早板橋人對外交通的重要孔道。後來水運沒落,湳仔溝也就沒人聞問。大概在民國五、六十年,板橋人口變多,家庭生活污水和廢水都排放到湳仔溝,湳仔溝從此變成臭水溝。

4.為什麼湳仔溝現在這麼臭?
  湳仔溝的水來自排水溝和水圳舊道。這些水道的水有許多是家庭污水和工廠廢水,隨著人口的增加、住家的增建,污水排放出來的數量更多,所以才會這樣髒臭。

5.面對湳仔溝這樣的「臭」水溝,人們做了什麼努力呢?
  過去有一任板橋市長及若干民意代表建議把湳仔溝加蓋,供做停車場和其他市民活動用途,這樣做一方面市民不再看到髒臭,一方面市民可以獲取更多生活空間。
  後來有人體會到湳仔溝為板橋市區的大河川,有景觀和遊憩的用途,積極建議才保留下來。
  現在台北縣政府已在湳仔溝右岸做了腳踏車步道,並且陸續進行綠美化工作;另外,台北縣政府也努力於家庭污水及工廠廢水的處理工程,也就是污水下水道工程,假以時日,污水下水道陸續完成,湳仔溝的水就會乾淨,不致於髒臭。
  近期,台北縣政府爭取到經費想把湳仔溝周邊社區流注湳仔溝的水截留,然後把經過大漢溪人工溼地較乾淨的水導入湳仔溝。

6.湳仔溝對板橋市民的生活有什麼用處?
  一旦湳仔溝不再髒臭,人們可以在河流旁邊欣賞河川美景,河流中可以划船,端午節等年節甚至可以划龍舟,豐富板橋人的生活。
  此外,湳仔溝是板橋人具歷史記憶的河流,若刻意維持和提示,將使板橋人多了可以緬懷過往,厚實地方文化的好所在。

7.湳仔溝的隱憂
  湳仔溝的水早期來自大漢溪,後來興建捷運機場把湳仔溝的水源阻斷,使成為沒有源頭的水,目前湳仔溝的水倚靠中下游兩岸社區水圳及排水道的水,未來,污水下水道完成,這些水將被截流,屆時,湳仔溝就沒有水了。
  當下宜正視此一課題,尋找湳仔溝穩定的水源。建議打通已被阻斷的捷運機場段水源,使大漢溪的水可以一如過往,流注到湳仔溝。
  另一湳仔溝重大隱優是:台北縣政主導的「特二號道路」將循湳仔溝河道偏浮洲區域,採高架橋的方式越過。這座高架橋一旦完成,將使湳仔溝美景不再,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也將形同加蓋,喪失景觀遊憩功能。



特二號道路工程概述:
  北起五股交流道,經新五路跨越新莊中山路(台一線),沿塭仔圳60M圍道跨越新泰路、中正路及大漢溪後,續沿板橋湳仔溝左岸至土城環河路跨越城林橋,接大安路至中央路(台三線)路口止,全長約12.41公里,另包含土城交流道改善計畫與土城交流道銜接,總長約12.79公里。

1.「特二號」道路的規劃如何?有何轉折?
  「特二號」道路為台北縣路網系統的一環,主要為連接一高五股交流道及三高土城交流道的高速道路。這條道路為台北縣地方民代積極爭取獲得中央首肯,後來又納入中央重大交通建設計畫,於八十九年台北縣政府積極推動,九十一年納入「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點計畫」,由中央補助建設款項。後經環境影響評估等程序後,即行展開招標作業。目前,各項招標作業已經陸續展開,部份區域也展開建設。
  九十五年三月淡水河守護聯盟發現該河流將穿行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湳仔溝的整個河道,嚴重影響河川景觀,且將阻斷兩岸親水的生活空間,於地方發展有不利的影響,乃向經建會反映,經建會從善如流,交由公路總局評估。
  九十五年八月公路總局委交規劃單位另提三條修正路線交參與單位討論。最後會中達成決議,由台北縣政府做最後決定。當時台北縣政府及板橋等地方政府首長及民代都極力主張這條路維持原案,即穿越湳仔溝河道建設。各招標作業已陸續進行,包括湳仔溝綠化工程。只是,具爭議性的第三標,也就是「新莊中正路至板橋縣民大道段」仍未進行招標作業。

2.「特二號」道路已規劃多年,且已完成環境影響評估,正在進行建設。目前各項作業持續展開,現在堅持修改路線,是否太遲?
  枋橋河流文化協會並不反對「特二號」道路的道路規劃,而是反對「特二號」道路穿行湳仔溝。一旦「特二號」道路穿行湳仔溝,湳仔溝的景觀特色及兩岸經濟及文化發展將受到嚴重扭曲。

  這個時候做「湳仔溝」的「努力」是否太遲?
  若依建設期程來看,「特二號」道路修改路線仍為可能。因關鍵的「第三標」乃未進行。若「特二號」道路不走湳仔溝,改走大漢溪兩岸,目前工程期程及規劃,仍然有更動空間,且既有已完成建設仍然可以發揮功能,未造成浪費。
  關鍵在於地方是否有願力,願意讓既有建設「轉彎」,調整原來的路線。

3.各級政府及民意代表的反映如何?
  這條道路是地方人士積極爭取來的。遇到類似修改路線的阻力,這些地方人士的不同意態度是可以理解的。
  枋橋河流文化協會並不反對這條道路,只是積極建議調整原有路線。這件事規劃當時設想不夠周全,並不是當時促成這條道路的地方人士的問題,只要調整部分路線即符合當時想法了。
  只是,這些地方人士及政府主政者是否願意在看到問題後,從善如流?還是一意孤行?就得倚峙他們的智慧了!

  這項爭議涉及到以下幾個主要單位:
  ■經建會--負責先期路線勘定及協調事宜。
  ■公路總局--負責路線規劃,並分攤中央政府部分建設經費。
  ■台北縣政府--依地方民意促成該項建設,並分攤部分經費。
  ■板橋、土城、新莊等市政府--積極爭取該項建設,使地方路網更齊全,方便市民道路交通便利。
  ■地方民代(立委、市民代表、里長)--積極爭取該項建設,使地方路網更齊全,方便市民道路交通便利。
  ■市民--道路交通多多益善,都表贊成。

4.台北縣政府在「特二號道路與湳仔溝」的角色:

 (1).民國九十四年經建會相關會議責成公路總局做出若特二號道路不經過板橋湳仔溝的三條替代路線規劃,台北縣政府及板橋等地方代表原決定原案,不理會將因此毀掉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
 (2).民國九十五年周錫瑋領銜的新縣攻團隊進駐台北縣。以「大河治縣」做號召,陸續規劃了中港大排、板新人工溼地、二重疏洪道大樹規劃等河川政策。唯獨對已規劃未發包的特二號道路橫越湳仔溝,造成河川景觀、生態破壞不予理會,真令人難以理解。其中,周錫瑋縣政團隊宣揚韓國清溪川打掉高架橋經驗,卻令台北縣地環境脆弱帶且具水澤文明特色的湳仔溝被高架橋破壞,真可謂一大諷刺呢!若湳仔溝被高架橋跨進了,台北縣政府的「大河治縣」的理念和努力只是玩弄選民的政治遊戲,也凸顯政治人物賣弄口號,不願擔當的偽善作風。
 (3).民國九十七年一月在面見縣政府官員時,要求縣政府加開民眾說明會,因為這樣重大建設,百分之九十的板橋人都不知道,是粗燥的決策。當場縣政府官員應諾加開說明會向民眾說明,且會選在上班族可以參加的晚上進行。
 (4).民國九十七年三月三日面見縣長時,縣長當場不同意在沒有中央參與的情況下辦說明會。說是不願見到參與說明會的官員被民眾羞辱,以及不願讓中央感覺到地方在對抗中央的印象。這樣的決定使已排定,且對外宣傳,不到三天即將舉辦說明會被迫取銷。至此,台北縣政府不願參與說明會的說明,任令有心知道的民眾錯愕,徒呼負責。

5.想提醒:
 (1).當板橋唯一一條河流要被高架橋毀掉,板橋百分之九十的公民不知道時,具政策說明責任的台北縣政府卻找各種理由唐塞,拒絕開說明會。他擔心什麼?心虛什麼?假如是好的政策又為什麼怕民眾知道?這種做法根本不把板橋民眾放在眼裡!不放心板橋公民的判斷!

 (2).縣長說這個決策是前任縣政府的決策,且已建設在即,不容易改變,且不能只怪台北縣政府。我們卻要說,既然已是縣政團隊就要概括承受前任縣政團隊的各種措施。早先中央另提三條路線時,即委由台北縣政府與地方協調決定決定路線。後來縣政府仍然選擇原案-特二號道路越進湳仔溝。因此這一乖謬決策若要解套、調整,也要現在的台北縣政府做決定。若台北縣政府仍然推諉說是前任政府或是中央的責任,是不負責任的做法。至於「已建設在即」的說法,只是一種推託,事實上,這條道路仍有其他替代道路的更替空間,且時間仍可以再延宕一些時日。

 (3).當下我們對台北縣政府的期許──
 對於縣政府,我們理解這樣決策要改變並不容易,也不是全都責備周錫瑋縣政團隊。因為當未得到民眾支持的情況下,要縣政府提案更改路線確實很為難。所以我們不要求周縣長現在做出更改路線的決定。而是希望遇此眾大爭議,且大部份民眾仍然不知道的情況下,廣開討論及說明平台,讓民眾知道及思考此事,再做進一步的選擇和決策。

 只是,周縣長不願意這樣做,不打算周知民眾,仍想一昧黑廂作業,幾個人關起門來決定:決定板橋唯一一條河流的命運!

 所以:周縣長拒絕讓台北縣官員出席說明會(說是要求中央也要參與才願意讓官員參與說明會,這根本是託詞)。

 最後,我們積極建議:當百分之九十的板橋人不知道特二號道路會毀掉板橋唯一一條河流的時候,請再廣開說明會,讓板橋人知道這件事情的原案。然後把決定權交給板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zaigou 的頭像
    nanzaigou

    nanzaigou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