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朱立倫搗毀新莊街的故事>專書 先睹為快系列30

 

消失的第三條新莊老街

 

圖.文/陳健一

 

第三條老街  

 

新海橋下有一土地公──厚德宮,神龕前牆上刻有簡介:「創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兩百餘年,最初建祠地址在橫後街,遭洪水流失,今已變成淡水河河心。由是遷地重建,而後又逢水害,乃三遷於大觀街現址……

碑文所提的「淡水河」指的是附近新海橋下的大漢溪;早期為一穩定陸域,水岸有碼頭,並發展成橫後街的街區。當時這個土地公廟就在橫後街街區裡。後來洪水沖走房舍,也把街區沖失,有些住戶搬到現在的新海橋一帶,把土地公移到此地,另行建廟供奉,也就是新海橋下的厚德宮。

橫後街被沖毀的事件,在日治時期1937(昭和12)日人富田芳郎有調查記錄:「新莊鎮的範圍,原先一直達到現今淡水河河身的半中央」。1980年新耆老陳國治也說:「1898(日治31)颱風,暴風雨沖失後街仔一部份及土地公廟,剩餘街道即今碧江街的一部份。」 

這個說法及記錄,正可映證以前大漢溪的河床和現在不同;有一段期間,近慈祐宮前碼頭不遠的河床上,曾經有過穩定河洲,並發展成街區,當時大漢溪河道偏板橋,範圍可能擴及對岸板橋更內陸的板橋國中一帶。1898年的一場颱風,把河洲沖走,房舍被淹沒,大漢溪河道改變,後來幾經人為整修,也就有了現在大漢溪河道的樣子。

類此臨河中沙洲或河邊陸域被大水沖失,河道改變的情形,日治時期板橋浮洲段的大漢溪就改變過;日治前大漢溪河道在現在湳仔溝,後來湳仔溝淤積,河道變狹,現在浮洲及新莊間的河道才成為主河道。另外,民國52年噶樂禮颱風的大水把接近下街的河灘旱地沖蝕掉,也是另一事例;當時在地地主認為,這次大水是石門水庫不當放水造成,要求國家補償,於是群起爭取,後來在地頭人意識到政治氣氛肅殺,不宜再爭取下去,經協調後停止抗爭。

這些或可說明,新莊老街前的大漢溪河床水域環境並不穩定,時有淤積及河道改變情形。

 

<小檔案>

大漢溪網流與新莊水岸

若更拉寬視角,過去一、二百年前,大漢溪的新莊河段到鶯歌河段,都是大漢溪流到台北盆地的網流區。

河流自三千公尺的高山,短短數十公里,流到三峽台北大學一帶已呈十五、六公尺的低地,接下來為低平狀的平原地形,河流在這裡漫流,時間久了,淤沙淤成沙洲,並使河道相互交錯,呈網目狀形勢的河道樣貌。

鶯歌附近的中寮、南靖厝,以及更下游的隆恩埔、柑園、溪崑、浮洲等都是有名的沙洲島。後來水域環境改變,水域被填平,漸呈和陸地相連的陸域環境。

是這樣的水域環境形勢,使大漢溪下游的新莊水岸,也處在淤積及沖失的不穩定環境中。一百年來,即有1898年沖失橫後街、1963年沖失國王廟前沙洲被沖失、大漢溪舊河道-湳仔溝淤積縮小河道、三峽隆河恩河等水域被填埋等情形。

 

arrow
arrow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