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朱立倫搗毀新莊街的故事>專書 先睹為快系列31

 

下街的族群消長與近況

 

圖.文/陳健一

 

031217下街  

 

 

●新莊福德宮與下街

漢人初始往來淡水河兩岸,十八世紀初期興直埔已有漢人前來開墾。興直埔約在現在新莊路的中街和下街一帶。

下街有一個福德宮,新莊人稱為新莊福德宮,早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就有文獻記錄;循此記錄再比對新莊慈祐宮,慈祐宮前身的天后宮早在雍正7年(1729)建立;依漢人發展地方的習慣:先供奉土地公,再來才迎請更大神格的廟,慈祐宮主神的媽祖較福德宮的土地公神格大;依此判斷,福德宮應更於先天后宮供奉,也因此,更早於1729年,新莊福德宮應該已經成立,該是目前新莊街最早的福德宮。

更進而言之,乾隆初期(1730年代)新莊街範圍應包括中街和下街。彼時,已有媽祖廟(後來稱慈祐宮)及新莊福德宮。

 

●三山國王廟與下街

漢人移民中的漳州人、泉州人及客家人都有進出;我們可以從乾隆29(1764)「慈祐宮渡稅店租額碑」捐助名錄有客家人、泉州人及漳州人的姓名中得知。這些族群中,很多客家人住在下街福德宮(新莊福德宮)一帶。現在鑲嵌在新莊福德宮對面,乾隆15(1750)「奉兩憲示禁碑」就提到客屬潮州移民領袖劉偉近、劉能詒、黃其進、黃初日等人不甘被地保勒派,向淡水同知請願一事,說明這一帶聚集許多客家人。

乾隆45(1780)客家人在新莊福德宮對面建立三山國王廟;這個時候,新莊街族群態勢明朗,新莊街偏中街一帶為閩南人,偏下街一帶為客家人。

更早之前,客家人劉承纘帶著族人闢築的水圳-劉厝圳早已完成,附近還設有渡船碼頭,供客家人往來水域各渡頭,此時新莊的客家人有自己的水圳、碼頭及廟宇,生活及精神等空間都有客家人專屬的獨立場域,這在閩客嫌隙漸多的時代,對客家人生活圈的主體性和穩固性很有幫助。

 

●閩客械鬥

接下來的時代是閩客族群相互差別及仇恨彼此的階段,後來發生若干起嚴重的械鬥;乾隆51(1786)林爽文起事,林小文等漳州人響應,泉州人與客家人義助官兵平亂,漳州人與泉州人、客家人產生嫌隙;嘉慶年間(1800年代)及道光年間(1830年代)閩客間常有衝突,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英艦窺台灣,客家人變賣田園,往桃園、新竹居住。從此客家人退出新莊,下街的客家人也逐漸散去;接下來的新莊街歷經械鬥及市況逐漸蕭條的年代,下街無法像中街般繁榮,日治時期下街街尾還營建有日治宿舍;戰後的工業新莊時代,新莊路中、下街一度因新移民而為消費中心,緊接著新莊各商區成立,市場出現,新莊街逐漸沈寂,下街也市況蕭條。

 

●下街被忽略的捷運時代

捷運出現的當代,下街兩側分別有捷運新莊站、頭前站,是發展特色引動人潮的好時機,但是接下來的建設及空間營造,下街卻被嚴重忽略;首先,民國100年通車的捷運新莊線,於設立接近下街街尾的頭前站時,竟將捷運站四個出入口設在隔著思源路,人煙稀少的工業區那一帶,具三百年歷史的下街這邊竟然不設出入口;這種做法很讓人感到荒謬;想想:具歷史特色的老街區及傳統社區,沒有出入口;人煙稀少,只有工廠用地的地方設出入口,且設了四個。你要怎樣看這樣的決策方式?唯一的理由是勢力者要在現在捷運頭前站一帶土地炒地皮,用政商關係讓出入口設在對面了。

這也裡想問:決定設捷運出入口的時代,是誰當市長和縣長?至少前任的縣長周錫瑋和現任的市長朱立倫不可推卸責任;再來,新莊路出身的現任議員黃林玲玲也要負責。各位要追這件事的「背後」,該從這些人追究起。

 

 

arrow
arrow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