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
本論壇歡迎來稿,正反面意見都歡迎提供,沒有稿費。或許透過大
家的參與,板橋公民的意識會長大!我這樣期待著。來稿請寄到:
chen1958@gmail.com。
另,不論湳仔溝未來命運如何,這個論壇將持續存在,持續進行台
北縣政府公共事務的「不完全同意立場」。在台北縣,民意代表大都
關心短期利益,少有人監督二十年以上的台北縣公共政策作為,更沒
有公民社團長期監督台北縣的政策,所以當台北縣政府「呼攏」選民
做粗暴決策時,民眾幾乎束手無策,這是這次「湳仔溝爭議」最大的
啟示。所以,個人想努力於此一公民論壇平台,讓公共政策被討論、
被審視,也讓更多人有機會參與進來,一起面對。
板橋人的冷漠才是謀殺一條河流的主因
文/陳健一
報載英國查理王儲要協助拯救北京胡同,胡同居民不領情,他們寧願
炸掉重蓋。
胡同居民這樣的反映,讓我想到幾年來,板橋出身的民代和市長對於
「搶救湳仔溝」的反映,幾乎口徑一致,趕快蓋高架橋,以交通為優
先。至於什麼「板橋唯一一條河流」、生態、文化都不必理會。
過去幾年,我參與過許多有關地方公共議題的努力,我所知道的大部
份在地公民,都會以道路交通為優先,至於古蹟、生態、文化地景,幾
幾乎乎,都持保留看法。
我們經常有個迷思:「在地的事,在地人最知道,由在地人決定!」
也正因為這樣的想法,我看到的現象是,在地人大都短視,對於在地的
文化都很「踐踏」。
我們看到北京胡同居民拒絕英國查理王儲的報導,會認為胡同居民太
沒見識了,但是再回來看看我們身邊的問題,我們的見識和判斷,其實
和北京胡同的居民也相差不多;板橋在地人及民代、市長對於「唯一一
條河流」的冷漠態度正就是例證。
拉長距離,對於現在的作法會看得較清楚;看別人的國家作為,我們
不以為然,再回到我們生活周遭,我們和他們國家公民的態度,其實是
一樣的。
就這樣的短視、沒有見識的風格,或者可以證明:我們是同一文化母
體呢!(我知道我正在招惹另一批人了!)
今天一談到板橋,會想到「林家花園」,「林家花園」是板橋人的驕
傲,這樣的驕傲是經濟馳張的七○年代,許多學者專家的努力才得以保
存,當時板橋公民茫昧不知!然而,審視今日的「林家花園」在文化、
教育及觀光發展的經驗可以知道,過去的堅持,會成為今日的重大資
產!同樣的,今日的堅持,也會成為未來人們的重要資產。問題是,現
在的人看到了嗎?見識到了嗎?願意去努力實踐嗎?
在這個水泥不斷宣示、擴展領域的時代,曾經是綠地、水澤多姿的板
橋,不復舊觀;沼澤不見,承載板橋文明的公館溝不見,有許多空地、
屬板橋大眾公共空間資源的板新特區被少數人的豪宅占有,再來殘存的
唯一一條露天河流也要不見,板橋人、板橋民代、板橋市長,這些事
情,你們知道嗎?這些事情發生時你們在哪裡?
瞻顧板橋公民發展歷程,受的教育少有板橋發展的理解;參觀的林家
花園只是中國園林觀點,從來不見板橋發展史脈絡的林家花園論述;板
橋地理、歷史,乃至自然生態更少有進入板橋的學校,成為教學素材。
「板橋人不知板橋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對於板橋,沒有了解,沒
有願景,沒有想像,所以大家不必為未來板橋城市美感與綠地努力,只
是想要趕快興建馬路、道路,這樣地方才有「發展」。(真的就有發展
嗎?還是部份政治人物選票有發展呢?)
稀薄的地方發展想像,沒有長期願景,更沒有為城市理想實踐的勇
氣,也就承載出這次「高架橋橫進湳仔溝」的荒謬決策;甚至我們可以
這樣說,板橋人無知於城市未來的見識,幾乎在這次「搶救湳仔溝的行
動中」現形了。
面對「湳仔溝議題」,板橋市長不曾困惑,甚至在年初刊物上呈現的
湳仔溝未來照片是美美的綠化,刻意不提高架橋,這是一種愚民作為,
是一種沒自信於自己決定的表態?市長面對重大建設,不願公開表達自
己的想法,不願出面促成民眾說明會,更顯示藏身在事件背後「不為人
道知」的可能利益與想像。
至於板橋出身的立委,更令我們失望,「不談、不提、不碰觸」,這
樣的態度幾乎有志一同,態度既瞹眜又吊詭。
板橋公民呢?這個已是大台北區、淡水河流域活力最夠,房價飆漲最
快地區的公民,他們在哪裡?這個擁有眾多博士、碩士地區的公民,意
見是什麼?這個台北縣首善地區的公民,已經在準備了嗎?幾幾乎乎,
冷漠不去聞問!看不到見識,沒有勇氣。
大家幾乎有志一同的默許這樣事情的存在,讓其持續進行,然後一座
高架橋阻斷「唯一一條河流的生命」,是這樣嗎?
板橋公民,你們可以困惑,可以不同意「搶救湳仔溝」的看法,但是
也請試圖讓主事者出面公開做個說明,當眾說清楚。台北縣長不願開說
明會,板橋市長躲起來,立委裝作沒他的事,唉,我們的民主、我們的
公民社會,算什麼?
「搶救湳仔溝」讓我警覺到「地方人無知於、冷漠於公共事務」的荒
謬性,唉,板橋,這個逼近台北市發展榮景的城市,仍然很「鄉公
所」,博、碩士們仍然很「小學」!我徒呼奈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