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一個不要臉的黎智英啟以後呢?  

                             
                                      ──壹傳媒啟示錄
  


文/陳健一
 
 

黎智英退出壹傳媒,離開台灣;他終於離開一手促成沾滿「屍體和裸體」的台灣傳媒及沾腥帶血的台灣媒體風氣。這是好事,是大事,是台灣社會結構的良好可能的促因! 
 

只是到現在為止,類似的「確定」,仍引不起社會所謂公共知識份子的重視,也沒有傳媒專業學者的正面回應。壹傳媒會在學界和公共知識份子圈有這樣的禮遇,是整個台灣知識界過分短視,偽善及共謀共媾共犯心態的結果。
 

壹傳媒壯大的年代是台灣兩黨相爭,公共場域被偏執的自由時報主導,前後兩任總統陳水扁及李登輝每日數罵,把台灣搞得烏煙瘴氣,是非不分,自由時報更每日指稱別人不愛台灣,然後是政治狗仔及八卦,公共議題鬥爭化及硬ㄠ化、本土文化鬥爭化及偏執化,整個社會是非及良善風氣蕩然不存,陷入「不要臉」、是非不分的情境中。對應此一全台「不要臉」氣氛下,一個標榜「不要臉」的梟雄媒體-壹傳媒自中國進入台灣,幾年下來,當然收編及壯大自由時報不要臉、是非不分的氣氛;壹傳媒的首腦黎智英帶著個人的野心及好惡,用最好的待遇收編被自由時報打趴的中國時報媒體人;這些媒體人很多是主流媒體的人才、台柱,是中國時報余紀忠長期培育出來的人才,有視野,有才情,有品德,有操守,有社會良心,有媒體理想,只是大環境不適合他們衷情的媒體發展,被迫離開,在此同時,壹傳媒的壹週刊及蘋果日報需要大量人才,乃在壹傳媒重金禮聘下,進入壹傳媒,其中有部分仍然很難適應壹傳媒的辦報風格,但幾波爭議及歷鍊,廣泛引起社會迴響,幾個翻轉,積非成是,這些人才也就「習以為常」,久而不聞其臭,成為狗仔文化的旗手。 
 

談到這裡,我們或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一個短視、粗暴、似是而非的媒體文化,要有充分「土壤」的條件,才可能成形。這中間,很關鍵的是政治,硬ㄠ、戰略及偏執政治文化,促使噬血、不講究是非及倫理的媒體有成長的機會,血腥及惡質媒體有長大的空間。壹傳媒是在這樣的社會氣氛中找到成長的條件。 
 

接下來的媒體環境,在壹傳媒操作下,讓大家眼睛一亮,早期自由時報的小狠,蘋果日報大狠給你看;壹傳媒首腦黎智英炒作、操弄血腥及裸體議題的才情更令大家驚豔,而且有效;此一作法催化所有媒體的扭曲意識,感覺到「不要臉」的好處及效用,紛紛起而效尤,一時之間,風起雲湧,大家一起「不要臉」。 
 

在此同時,中國時報、聯合報及自由時報泛意識形態,服務政黨及偏執財團的作法,給壹傳媒很大的長大空間,因為偏財團及偏統獨,使公共議題被選擇性放大及扭曲,許多公共性知識份子苦無平台可以對社會發聲,壹傳媒標榜為公正公理,義無反顧,撼動許多人的心,其用狗仔方式進入公共議題,挖出許多政府及政黨惡質的壞事,更讓很多公共知識份子的認同,以為這是個可以獨立於財團及政黨意識形態發聲的平台,也因此不認為壹傳媒的「屍體裸體」,是極端惡事;甚至找到合理化理由。這種作法一如阿扁時代,許多社運團體因緣於曾經與民進黨共同奮鬥的歷程,失去審視阿扁惡事的能力。想到這裡,不禁為部分社運團體及公共知識份子的智慧和勇氣感到失望。 
 

這中間,學界表現最令人失望,尤其對台灣整體社會倫理有深度對話及反省能力的人文學界,竟然可以縱容壹傳媒引動的社會惡質風氣及現象,不置一辭,甚至還敲邊鼓肯定他們,今天台大經濟系教授鄭秀玲就出來為壹傳媒說話。唉!知識份子之恥謂之國恥!台灣,深度的台灣,倫理的台灣,需要公共知識份子的匡正,需要學者專家的提喻,但是他們在哪裡? 
 

昨天,在電視中看到黎智英說不再到台灣來,聽了感覺到悲哀,為台灣感到悲哀,一個對台灣沒有生活閱歷,沒有情感,沒有願力的人,卻輕易的操弄台灣,蠱惑人心到這般田地,然後遇挫折後,拍拍屁股說:我走了! 
 

台灣啊!台灣!你太容易被打敗!太容易被操弄!太容易被玩耍了! 
 

你可能會感到諷刺,這樣社會風氣的形成是自由時報及那些愛台灣的人形塑出適合扭曲是非的「土壤」促成的啊! 
 

黎智英要走了!離開被他擾亂成沒有是非的台灣。 
 

接下來呢?壹傳媒新團隊是否持續黎智英的精神,征服台灣的媒體、政治與學界,大家一起不要臉?  

我們且看「後壹傳媒」時代,壹傳媒新團隊的表現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