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主張阻斷公視資源,

 

只因公視太友善於台灣公民社會與願景

 

文/陳健一

是什麼樣重大理由讓中國時報寫出「不必再撒錢給公共電視」這樣的主張,整篇文章看不到片段公視節目的狀況與反省,到看到許多藍綠惡鬥、政治鬥爭之類的表達,最後提到「文化商業」的願景。

唉,中國時報真的距離我知道的台灣人間太遠了。當下媒體被商人搞得沒品,沒原則,國家及土地長期和願景的反省全部被封殺,公民視角的報導幾乎花瓶化,或封殺化。這樣處境更使台灣人民面臨選舉時少有資訊判斷當下城市的公民與施政因緣。在這樣紛擾及媒體偏執,以「文化商業」主導,沒是沒非的媒體文化,公視至少有若干節目友善於公民,願意深度報導公共議題及土地及城市願景,透過這樣「公民」意識報導視窗,人民才能真確體會到公民與民主之間的連繫關係,以及城市的願景。

相對於此,台灣許多所謂「文化商業」媒體有走投機路線,有以中共傳聲筒(中國時報為代表)期許,有走台灣主體但有時偏向台獨蟑螂(自由時報為代表)。這幾年,中國時報更是「文化商業」的惡質代表,從來不登公民消息,甚至扭曲公民議題,更不談台灣願景及城市發展困境,整張紙都是中國及馬英九利益,再來就是藍綠的勾心鬥角,這樣偏執的媒體早已淪為國民黨黨報和中國國報,講白的是他們老闆在大陸做生意,投資太多錢,所以要用這樣「政商」方式強姦平面媒體(中國時報)的報格。

各位,透過中國時報的視窗,你看不到真正社會、城市和台灣的處境,更別談反省了。一如過去到現在六、七十年來國民黨政客視角,眼中只有椿腳利益和個人利益,他們習慣用民族大義做掩飾,消費中國符號,蹂躝台灣願景和資源。

中國時報這則「不必再撒錢給公共電視」社論內容,是一種不安,不安於「公共電視」鼓吹公民社會價值,以及要公民自覺和公民審視自己土地的報導方式,這些做法和中國時報倡導的價值完全相反,中國時報要人民不必看到土地,往遠處中國眺望,直到台灣土地被無良商人和政客消費掉,再一起回歸「祖國」,總之,他是「共匪」派來的。

參考:中國時報社論「不必再撒錢給公共電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40217000425-2601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anzaigou 的頭像
    nanzaigou

    nanzaigou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