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搗毀新莊街的故事>專書先睹為快系列

 

 

7.後村圳與景德路

 

7後村圳  

從捷運站走中正路214巷進入新莊街,中間會經過景德路。景德路原為後村圳的圳溝,後來加蓋為道路,景德路和附近中正路、新莊路的筆直道路不同,呈蜿蜒彎曲狀,係遷就舊圳道舖設;後村圳為新莊平原主要水圳系統,源頭自樹林取自大漢溪的水,灌溉區域擴及樹林、新莊、三重、蘆洲和五股,灌溉面積達3150公頃,為北台灣最大水圳。

約在民國六○年代新莊工廠漸多,公寓林立,水稻田消失,水圳功能不再,也因此水圳陸續被加蓋成巷道或道路,後村圳新莊段幾乎被加蓋,也就是景德路。時至今日,除了化成路部份路段附近有後村圳殘跡,新莊其他地區已不容易看到水圳。

後村圳流到新莊老街一帶,大抵和老街平行發展,成為老街取水和防火用途的重要水源。過去二百多年來,後村圳是給養新莊老街生活用水的重要資源,只可惜此一歷史及生活特色空間,未被重視,被逐一填平,甚至近期正在進行的郡役所公辦都更規劃還要拓寬部份景德路路段,抺除水圳紋理。

<小檔案>

後村圳

後村圳係日治時期匯整清朝時期張厝圳、劉厝圳、草埤等水圳圳路而成,為新莊平原主要水圳;最早的張厝圳建於乾隆十年(1745年),係後村圳始建時期,後來其他水圳陸續闢建,使許多土地自旱地成為田地,也帶給在地農民豐富的水稻糧食,穩固生活基礎。日治時期,1909年日人政府更收購永安圳,並把此區域水圳系統合稱為「後村圳」,成為「公共埤圳後村圳組合」。合併後的後村圳灌溉面積可達三千多公頃,是當時台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水圳。「公共埤圳後村圳組合」在1923 年改組為「後村圳水利組合」,1937年後村圳水利組合改為「新莊水利組合」。戰後,國民政府依農田水利法更名為「新莊農田水利委員會」,並於1956 年與海山農田水利委員會合組成「新海農田水利會」,1970 年再合併至「台灣省桃園農田水利委員會」至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