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朱立倫搗毀新莊街的故事>專書 先睹為快系列24

利濟橫移門

圖.文/ 陳健一

 

利濟橫移門.jpg  

 

利濟橫移門前臨大漢溪,為早期新莊碼頭所在。新莊慈祐宮以及新莊街五六坎,為新莊最熱鬧的街區,街區後的張厝圳(後村圳)更是歷史大圳;張厝圳所經過地區為大台北地區非常肥美的水田區,這些都和新莊碼頭,也就是利濟橫移門碼頭共構成早期水運往來的最活躍的地區。

康熙33(1694)台北西北側一度漶為湖泊,史稱康熙台北湖。當時新莊街尚未出現,興直埔出露水面,為原住民活動的埔地。18世紀初漢人陸續到台北拓墾,此一埔地適合泊船且為「水中高地」,自然發展成船隻往來碼頭,附近陸地也發展成市集,後來有成排的商家房子出現,成為街道,也就是新莊街。

彼時台北湖分為南北二港,新莊為內港,也稱做南港,此時新莊街就位在內港邊;當時新莊街前的碼頭港闊水深,適合停船,不止內河的船停在此地,往來海峽兩岸的大型船集也能夠靠岸。

康熙末年(1710年代),往來廈門和新莊的定期航班「社船」靠岸新莊碼頭;商人從廈門買進布帛煙、日用品、建築材料等到新莊,回程滿載稻米,弭補濟漳、泉等地糧食不足。這段期間,往來兩岸載運貨物靠岸的「社船」只有四艘,每年官方准許往來一次,到了乾隆9年﹝1744年﹞增加到十艘,不限制往來的次數。可以想見此一時期,新莊碼頭熱鬧狀況,也就有「千帆林立新莊港,市肆聚千家燈火」的美譽。

此時,兩岸出口貿易商人或同業商人形成的商業團體「郊商」,也很活躍;像鹿港嘉慶年間有八郊,北部也出現新(新莊)艋(艋舺)泉廈郊。可以想見,此時新莊碼頭是往來兩岸的重要運輸中心。這樣的繁榮期間,從乾隆年間到嘉慶年間,前後約有七、八十年。
約在嘉慶年間,新莊碼頭前的大河流(大漢溪)淤積甚多,不適合往來兩岸大船停靠,於是大船移往大河較下游的艋舺;幾年後,艋舺取代新莊成為往來海峽兩岸的船運中心,也是大台北貨物往來的集散地。此後新莊碼頭大船漸稀,船隻往來以內河為主;此時新莊碼頭從往來海峽兩岸的巨港,轉變成大漢溪沿河渡口及碼頭。

日治時期日人築桃園大圳引大漢溪的水流往桃園台地,大漢溪水量減少,也促使水域泥沙淤積更嚴重;在此同時,陸上交通工具有新的變革,火車及自動車,取代牛車、水路船隻,人們往來交通有更多選擇,碼頭運貨的需求漸減,主要供兩岸對渡的渡船;碼頭船隻貨物載運需求也大量減少。國民政府時期,民國52年(1963年)石門水庫興建完成,截留大量大漢溪的水供水庫發電、自來水及水圳使用,大漢溪河水聚減,水文及生態特色消失,也在同一年,新莊板橋間的興建跨河大橋,也就是新海橋,從此往來新莊板橋的渡口失去對渡功能,也就廢止不用。新莊渡口從此消失。從此,數百年來,人與水綿密的互動關係不再,十數年間,因防洪需要,舊碼頭興建堤防,新莊人和大漢溪的關係更被堤防區隔,新莊人被徹底和河流隔開,從此失去和河流的連繫,數百年的人與河流關係也跟著疏離淡漠。

民國八○年代因應捷運工程造成新莊中正路交通車流擁擠窘境,乃在尤清縣長任內興議沿堤外高灘地興建汽機車便道,使中正路部份車輛引導到堤外汽機車便道,此一提議因牽涉堤外大漢溪水利地的運用,有違反水利法疑慮,中央水利署河川局有意見,後來幾經協商,乃允許堤外建興建汽機車便道;幾年後便道完成,原來臨大漢溪的新莊舊碼頭高灘地被汽機車便道阻隔,人們無法再利用舊碼頭(利濟橫移門)親臨大漢溪,也失去體會新莊街與大漢溪共構的歷史空間機緣。近年來水利局在舊碼頭營造利濟街頭營建橫移門,但兩側被環河路及堤外便道包夾,根本沒有行人立足之地,民眾根本不可能利用此門遠眺或體會新莊舊碼頭的大漢溪風情,頗令人遺憾!

 

<營造利濟橫移門>

新莊利濟橫移門、捷運站與新莊街遊憩想像

 

捷運新莊線通車後,捷運新莊站有古蹟、老街,有機會成為遊客前來尋訪的重要場域;此外,新莊街旁的利濟橫移門為乾隆年間最接近捷運站的臨河碼頭,若能重建舊日碼頭的風華或歷史情境,或可吸引遊客前來佇足,發展文化觀光,造就新莊街的繁榮。只是,目前仍有難關待考驗:利濟橫移門外的提外快速便道阻隔舊碼頭,使遊客無法親近大漢溪河岸。另外,老街已被政客促成拓寬的法制決定,此作法一旦落實,新莊街特色全面消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