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學甲偏心記---今天來到湳仔溝---  




編按:陳健一於十二月初陪伴登山團體伙伴到訪湳仔溝。

以下為同學甲的心得分享。
 

 

單車運動正夯,可我越來越愛走路。Edward Abbey在《曠野旅人》中

說:「走路花的時間長一些,因而延長了時間,延長了生命。生命過於

短暫,不應浪費在速度上。」日本人也在抗爭中反省:「日本這麼小


你急急忙忙要去那
兒?」台灣比日本還小……我們要不要也來問問自

己:我們急急忙忙要到哪裡?一個人間天堂?



如果天堂可以用速度到達,那交通發達的地方一定離天堂比較近,譬

如:台北人會比花蓮人更快上天堂
J



2008127,冬陽暖暖,我們走出教室,在健一老師帶領下從林家花

園出發,經接雲寺,公館溝,渡船頭土地公廟,湳仔溝,浮洲,轉悠了

一圈,腳步安適,可心情沉重,因為健一老師給我們上的是一堂公民

課,活生生的公共政策與公民教育。(同學甲回憶多年求學生涯,這門

學分好像沒修過。無論「社會」「公民與道德」都沒談到這些
~~~




林家花園外,老師談及板橋地區的發展和河流的關係:


1.
清朝時此地大多是沼澤區,高處沙洲才有人居住。「板橋」地名源自

跨越公館溝的「枋橋」,林家花園所在的「坎仔頂」即指地勢較高,不

易淹水之處,其他還有多處地名皆與水有關。


2.
漢人於1721年進入開墾,林成祖於1796年來此,勢力孤單,只能選擇

兩個原住民社群中間的灰色地帶居住,
5
60年後漢人將原住民驅逐,因

而林本源能選擇好的地點發展。


3.
昔時河流相當於今日的捷運路線,板橋因有
大漢溪、公館溝便利的船

運帶動發展,日益繁榮。

4. 1901年建築鐵路,取代水運,使板橋能和艋舺競爭。



接雲寺內,老師講漳、泉械鬥:

1.
漳、泉械鬥的基礎在當時有許多離鄉背井的「羅漢腳」,一個人沒有

家小顧慮,能全力投入。


2.
土城、永和、板橋地區人士結合成漳州人攻守聯盟,對抗泉州勢力。

3.
咸豐3年大械鬥,影響深遠,有俗諺:「咸豐三,說到今」可以驗證。

4.
圓通寺旁原有慈雲寺,被攻破,1856後在板橋重健,即稱「『接』雲

寺」。



臭水溝前~~~啊,失敬失敬!!原來是一小段尚未加蓋的公館溝~~~構樹

上喜鵲飛飛停停……,老師說:


1.
國外若房屋緊鄰河流,房屋往往面向河流,因為河流被視為珍貴自然

資源。但在台灣,房屋經常背對河流,一個「轉身」就可以視而不見,

care、不寶惜公共空間,將家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對公共空間的態

度也是公民教育重要的一環。


2.
台北縣正加速進行下水道污水處理工程,從10%加緊追趕,希望早日

還河流「清白」。

3.
為了爭取更多的建地,將河流加蓋,把城市重要的歷史見證變成市

場、停車場、房屋、道路
……,因為這樣短期內看得出成績,方便爭取

選票,這樣的犧牲值得嗎? 



我們在土地公廟前歇腿,吹風,風帶來河流~~~也就是湳仔溪的訊息~~~

接著下到溪邊貼近她,聞她,看她兩旁的植被、泥土、卵石
……和她的

朋友:大白鷺、夜鷺、八哥……感受這條河的搏動,她還活生生的,我

猜她和我們一樣,也渴求「樂活」吧!



健一老師進入核心議題,越談越激動。從94年開始,從板橋社大河川課

程出發,開始關心到實際進行「守護」行動,利用各種方式發聲,尋求

各界支援,結果非但不如預期,還嘗到深沉的挫敗、無力,健一老師說

他正在檢討這次路線的「錯誤」……


1.
湳仔溪是目前板橋,也是大台北地區唯一未加防洪牆的河流。堤防妨

礙民眾親水,湳仔溪無此缺點。
湳仔溝原來是大漢溪的河道,後來浮

洲陸化後逐漸成為一獨立的河流,河水主要是大漢溪的水自浮洲橋一帶

注入,在四汴頭抽水站一帶流入大漢溪。湳仔溝早期兩岸為沼澤地,右

岸較早形成聚落,左岸在最近的五十年,也逐漸發展成聚落,其中接近

河道不遠的帶狀區域早期為河川地,接近河口的兩岸留有大片的腹地。

這樣的地景在民國八
年代仍然維持。彼時,板橋大小河流大都已被加

蓋,唯獨湳仔溝未被加蓋,成為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
」(引自健一

老師《失落的湳仔溝》)



2.
湳仔溪腹地廣大,多處為不須徵收的國有土地,便於進行整體親水空

間的規劃。


3.
目前許多國家視河流為城市珍貴資源,若親水空間建立起來,將會帶

動兩岸房價上漲,遠景看好。


4.
河川地不能建高架橋,但縣政府卻規劃「特2號道路」,要在河流上蓋

高架橋,為此還變更地目,使「河川地」變「綠地」,使工程、建商可

以合法推進。然後在高架橋下進行綠美化,作為失去河流和天空的「補

償」。


5.
湳仔溪上游因建設捷運機場,河水被截斷,現今已無自然水源,目前

水源來自家庭廢水和舊水圳,所以水會發臭,但將來下水道污水系統完

成後,水會逐漸乾淨。


6.
河旁的土地公廟原名渡船頭土地公廟,正是昔時渡船頭所在,但渡船

頭牌子被拆,模糊地方特色,用意何在?


7.
土地公廟內有珍貴的乾隆期石碑~~~就北部來說,由於乾隆期石碑沒

幾座,更顯珍貴
~~~ 我們若能留一廟、一碑、一河,引領我們的想像,

走在此地就能串聯起
200年的情感,那種情感會給人支持,給人力量,是

一股深厚的「情」感,而非目前四處充斥浮濫「情」緒。



接著我們過橋來到對岸的「浮洲」,看地名就知道,這兒以前是低窪

地,為沼澤,遇雨即淹。後來
大台北防洪規劃啟動,被規劃為二級洪水

管制區,實施限建。近幾年政府進行此區的都市計畫,將來不知會變成

什麼面貌?



一行人走進巷弄,親自感受此岸和彼岸強烈對比的街景:這兒房舍老

舊,砌石歪斜,巷弄扭曲狹窄,樓梯像半成品,到處可見
DIY拼裝痕跡。

出了巷弄,健一老師繼續我們的公民教育課,每一點都是他辛酸奔走學

來的:


1.
現今社會表面似乎更開放,裡子則更保守。自立晚報熄燈後報紙已沒

有社會議題的版面了。加上現今記者也靠關係要新聞,不敢得罪政治人

物,所以沒人敢碰硬議題。只敢玩玩「假議題」。


2.
社運團體也因倚重公共資源,要寫申請案申請政府補助,拿人手軟,

失去批判的力道。


3.
中央政府相對於地方政府還比較有遠見,能作整體長程規劃。給地方

政府的錢則常常亂花,浪費掉了。
100元可能只有20元花在做小事上

面,其餘多投進下次選舉的暖身、結社、打關係上面。


4.
湳仔溪因為兩黨都淌過混水,反而沒人出來運作議題,不像吸金、貓

纜,因為「色彩」單一,政客媒體窮追猛打,炒作不休。事實上,我們

是不是該分些氣力去關心其他的公共議題?



窄巷旁邊的國中校名大觀國中~~~「大觀」真是好名字,氣勢磅薄!可

這得等我們再度走上橋,才體會出真正「大觀」的視野:原來從湳仔溪

往北看,可見「大」屯山、「觀」音山,向南看,是雪山山脈的清水坑

山。可惜部分已經被立起來的特
2號高架橋橋柱遮擋,真不知等高架橋完

工之日,山和天空還剩下多少?還能「大觀」嗎?



生命過於短暫,不應浪費在速度上」。高架橋能帶我們到哪兒?而河

流能帶我們到哪兒?在交通設施密度這麼高的大台北,我們少的難道是

一條高架橋?我們計較的到底是生活的標準還是生命的品質?我們有這

麼奢侈,在小小的台灣小小的台北小小的板橋,能再消費一條河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