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甲偏心記---今天來到湳仔溝---
編按:陳健一於十二月初陪伴登山團體伙伴到訪湳仔溝。
以下為同學甲的心得分享。
單車運動正夯,可我越來越愛走路。Edward Abbey在《曠野旅人》中
說:「走路花的時間長一些,因而延長了時間,延長了生命。生命過於
短暫,不應浪費在速度上。」日本人也在抗爭中反省:「日本這麼小,
你急急忙忙要去那兒?」台灣比日本還小……我們要不要也來問問自
己:我們急急忙忙要到哪裡?一個人間天堂?
如果天堂可以用速度到達,那交通發達的地方一定離天堂比較近,譬
如:台北人會比花蓮人更快上天堂J
2008年12月7日,冬陽暖暖,我們走出教室,在健一老師帶領下從林家花
園出發,經接雲寺,公館溝,渡船頭土地公廟,湳仔溝,浮洲,轉悠了
一圈,腳步安適,可心情沉重,因為健一老師給我們上的是一堂公民
課,活生生的公共政策與公民教育。(同學甲回憶多年求學生涯,這門
學分好像沒修過。無論「社會」「公民與道德」都沒談到這些~~~)
林家花園外,老師談及板橋地區的發展和河流的關係:
1. 清朝時此地大多是沼澤區,高處沙洲才有人居住。「板橋」地名源自
跨越公館溝的「枋橋」,林家花園所在的「坎仔頂」即指地勢較高,不
易淹水之處,其他還有多處地名皆與水有關。
2. 漢人於1721年進入開墾,林成祖於1796年來此,勢力孤單,只能選擇
兩個原住民社群中間的灰色地帶居住,5、60年後漢人將原住民驅逐,因
而林本源能選擇好的地點發展。
3. 昔時河流相當於今日的捷運路線,板橋因有大漢溪、公館溝便利的船
運帶動發展,日益繁榮。
4. 1901年建築鐵路,取代水運,使板橋能和艋舺競爭。
接雲寺內,老師講漳、泉械鬥:
1. 漳、泉械鬥的基礎在當時有許多離鄉背井的「羅漢腳」,一個人沒有
家小顧慮,能全力投入。
2. 土城、永和、板橋地區人士結合成漳州人攻守聯盟,對抗泉州勢力。
3. 咸豐3年大械鬥,影響深遠,有俗諺:「咸豐三,說到今」可以驗證。
4.圓通寺旁原有慈雲寺,被攻破,1856後在板橋重健,即稱「『接』雲
寺」。
臭水溝前~~~啊,失敬失敬!!原來是一小段尚未加蓋的公館溝~~~構樹
上喜鵲飛飛停停……,老師說:
1. 國外若房屋緊鄰河流,房屋往往面向河流,因為河流被視為珍貴自然
資源。但在台灣,房屋經常背對河流,一個「轉身」就可以視而不見,
不care、不寶惜公共空間,將家庭廢水直接排入河流。對公共空間的態
度也是公民教育重要的一環。
2. 台北縣正加速進行下水道污水處理工程,從10%加緊追趕,希望早日
還河流「清白」。
3.為了爭取更多的建地,將河流加蓋,把城市重要的歷史見證變成市
場、停車場、房屋、道路……,因為這樣短期內看得出成績,方便爭取
選票,這樣的犧牲值得嗎?
我們在土地公廟前歇腿,吹風,風帶來河流~~~也就是湳仔溪的訊息~~~
接著下到溪邊貼近她,聞她,看她兩旁的植被、泥土、卵石……和她的
朋友:大白鷺、夜鷺、八哥……感受這條河的搏動,她還活生生的,我
猜她和我們一樣,也渴求「樂活」吧!
健一老師進入核心議題,越談越激動。從94年開始,從板橋社大河川課
程出發,開始關心到實際進行「守護」行動,利用各種方式發聲,尋求
各界支援,結果非但不如預期,還嘗到深沉的挫敗、無力,健一老師說
他正在檢討這次路線的「錯誤」……
1. 湳仔溪是目前板橋,也是大台北地區唯一未加防洪牆的河流。堤防妨
礙民眾親水,湳仔溪無此缺點。「湳仔溝原來是大漢溪的河道,後來浮
洲陸化後逐漸成為一獨立的河流,河水主要是大漢溪的水自浮洲橋一帶
注入,在四汴頭抽水站一帶流入大漢溪。湳仔溝早期兩岸為沼澤地,右
岸較早形成聚落,左岸在最近的五十年,也逐漸發展成聚落,其中接近
河道不遠的帶狀區域早期為河川地,接近河口的兩岸留有大片的腹地。
這樣的地景在民國八○年代仍然維持。彼時,板橋大小河流大都已被加
蓋,唯獨湳仔溝未被加蓋,成為板橋唯一一條露天河流。」(引自健一
老師《失落的湳仔溝》)
2. 湳仔溪腹地廣大,多處為不須徵收的國有土地,便於進行整體親水空
間的規劃。
3. 目前許多國家視河流為城市珍貴資源,若親水空間建立起來,將會帶
動兩岸房價上漲,遠景看好。
4. 河川地不能建高架橋,但縣政府卻規劃「特2號道路」,要在河流上蓋
高架橋,為此還變更地目,使「河川地」變「綠地」,使工程、建商可
以合法推進。然後在高架橋下進行綠美化,作為失去河流和天空的「補
償」。
5. 湳仔溪上游因建設捷運機場,河水被截斷,現今已無自然水源,目前
水源來自家庭廢水和舊水圳,所以水會發臭,但將來下水道污水系統完
成後,水會逐漸乾淨。
6. 河旁的土地公廟原名渡船頭土地公廟,正是昔時渡船頭所在,但渡船
頭牌子被拆,模糊地方特色,用意何在?
7. 土地公廟內有珍貴的乾隆期石碑~~~就北部來說,由於乾隆期石碑沒
幾座,更顯珍貴~~~ 我們若能留一廟、一碑、一河,引領我們的想像,
走在此地就能串聯起200年的情感,那種情感會給人支持,給人力量,是
一股深厚的「情」感,而非目前四處充斥浮濫「情」緒。
接著我們過橋來到對岸的「浮洲」,看地名就知道,這兒以前是低窪
地,為沼澤,遇雨即淹。後來大台北防洪規劃啟動,被規劃為二級洪水
管制區,實施限建。近幾年政府進行此區的都市計畫,將來不知會變成
什麼面貌?
一行人走進巷弄,親自感受此岸和彼岸強烈對比的街景:這兒房舍老
舊,砌石歪斜,巷弄扭曲狹窄,樓梯像半成品,到處可見DIY拼裝痕跡。
出了巷弄,健一老師繼續我們的公民教育課,每一點都是他辛酸奔走學
來的:
1.現今社會表面似乎更開放,裡子則更保守。自立晚報熄燈後報紙已沒
有社會議題的版面了。加上現今記者也靠關係要新聞,不敢得罪政治人
物,所以沒人敢碰硬議題。只敢玩玩「假議題」。
2. 社運團體也因倚重公共資源,要寫申請案申請政府補助,拿人手軟,
失去批判的力道。
3. 中央政府相對於地方政府還比較有遠見,能作整體長程規劃。給地方
政府的錢則常常亂花,浪費掉了。100元可能只有20元花在做小事上
面,其餘多投進下次選舉的暖身、結社、打關係上面。
4. 湳仔溪因為兩黨都淌過混水,反而沒人出來運作議題,不像吸金、貓
纜,因為「色彩」單一,政客媒體窮追猛打,炒作不休。事實上,我們
是不是該分些氣力去關心其他的公共議題?
窄巷旁邊的國中校名大觀國中~~~「大觀」真是好名字,氣勢磅薄!可
這得等我們再度走上橋,才體會出真正「大觀」的視野:原來從湳仔溪
往北看,可見「大」屯山、「觀」音山,向南看,是雪山山脈的清水坑
山。可惜部分已經被立起來的特2號高架橋橋柱遮擋,真不知等高架橋完
工之日,山和天空還剩下多少?還能「大觀」嗎?
「生命過於短暫,不應浪費在速度上」。高架橋能帶我們到哪兒?而河
流能帶我們到哪兒?在交通設施密度這麼高的大台北,我們少的難道是
一條高架橋?我們計較的到底是生活的標準還是生命的品質?我們有這
麼奢侈,在小小的台灣小小的台北小小的板橋,能再消費一條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