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月二十二日在後港照見土地紋理  







˙文/陳健一  

 

「土地紋理和土地倫理有什麼差別?」  

那天在劍潭捷運站,是這樣開始的。接下來,陳世一的「紋理說」演繹了整個等候時間,直到江某 和惟 君到來,我們才正式進入主題。再來在鴻文的催促,大家才移開已被議論烽火阻攔的腳步。「總有人要扮演催促的角色。」有人這樣說。 
 

我們在80巷口逗留,這個位在承德路邊的巷子口,有六○年代基隆河改道、日治時期社子圳取水口及後來後港道路規劃的幾層意義。 
 

「這就是紋理,都市一再發展,樓房一再堆高,道路一直興建,舊溝渠不見,早期房舍拆除,看不出過去文史空間及近代公共建設的轉折?真的這樣嗎?從巷弄,從樓高,從道路街景……都有可能留下過往的殘跡或表徵。這些都可以或可以說是藏身城市的紋理。」
 

那天,我發給大家1904年堡圖影印,給六○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背景,再來的走讀就在巷弄間反覆觀察和辨證,緊接著註記士林後港地區城市紋理的表徵陸續浮現。 
 

「為什麼通河街是直的?又為什麼80巷弄以下往華齡街的道路是彎的?舊基隆河道和這些地方有關係嗎?」我們站在通河街路,判讀出筆直的街道和早先80巷的彎曲呈弧狀鋪陳並不相仿。我談起我的「沙灘理論」,幾個人略帶困惑,但也不作聲,他們沈默的抗拒我的定見。他們對這裡不熟,我的了解是當下「最權威」,他們沒有太多質疑空間,所以平常愛和我拌嘴的陳世一只有「挨打」的份了。 
 

通河街口及接下來的街道邊,有幾棟老舊公寓,公寓有五層樓。公寓一樓升起半樓高,旁邊為一帶狀廊道;二樓以上為長條通道,走進裡面,兩邊都是房間,沒有陽光照進來,空間幽暗;一樓以下,通河街邊都是店家,為半樓樣式,也就是半樓在通河街地表以上,半樓在通河街地表以下…… 
 

「台北還有這樣奇怪的房子,很特別。」我們走進幽暗的二樓巷道,不免心生困惑。 
 

「這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後,新生地的國宅建築。當時很多拆除河邊住家及道路拓寬的住戶,有些搬過來住,這是民國六○年代左右的事了。」 
 

基隆河截彎取直,改變了後港的空間紋理,也營建了五層樓的集合式住宅。眼前國宅正註記這個年代的規劃。 
 

接著站在劍潭抽水站邊的堤防,眼前為基隆河及高灘地,高灘地邊有個小渡口,為一般熟知的三腳渡。我們努力分辨哪裡是原來基隆河河段,哪裡是新挖的基隆河河段。鴻文指著高灘地上一株開花的植物,江某說是瓊崖海棠。「開花了,花真漂亮。」呂鴻文仔細分辨雄蕊和雌蕊,我們也湊過去觀察。陳世一則指著當下的蟬叫聲,分享幾種都市裡常見的熊蟬。 
 

接下來的走讀,大家較有興趣的是天德宮邊一張仿製古圖的畫,畫中指出附近幾個傳統地名及空間。這張圖大抵說明基隆河未截彎取直的樣子。 

最後,我們在「清洗溝」上的公園坐下來討論,分享看法,江某提出他的榕樹觀察和想法,他說榕樹這個題材到處都是,不必然貼合今天走讀後港地區的特色及紋理。他困惑於這樣題材表現在淡水河踏查報告的意義和價值。我們也談到接下來的行程,有人說溪州底該在下次走讀,這樣才能和今天的主題銜接起來。我考慮到交通問題,惟君說她可以開車,不是問題。下次為 七月二十九日 ,有人提議。
 


 

後港筆記 
 

後港原來和社子陸域相連,民國五○年代基隆河截彎取直,把後港和社子分開,和原來分開的士林街區相連,從此改變了後港的生活及空間型態。 
 

清朝時期原來為社子島一部分的後港,水田主要在基隆河邊;日治時期興築社子圳,社子許多地區都有水可灌溉,闢建出水田。國民政府遷台初期,社子陸續有工廠進駐,地方空間有了變化;民國五十二年葛樂禮颱風來襲,造成北部地區重大災情,政府興議將士林及社子間的基隆河截彎取直,也就有了後港和社子被新基隆河河道分開,後港和士林街區相連的景象。接下來的五、六○年代,工廠、國民住宅進駐社子,社子傳統空間面臨衝擊,民國六○年代前面後,後港段的基隆河邊三腳渡渡口聚集撈捕紅蟲的船隻及業者,後來紅蟲行業沒落,三腳渡一度沈寂;民國九○年代,台北市政府積極營造三腳渡特色意象,三腳渡和國民旅遊風氣多了一項因緣。 
 

民國九○年代前後,捷運完工,劍潭站就在後港旁邊,後港空間又有新的驛動。早期工業用地已重塑成住宅區,並發展高樓華廈,幾個大面積公園更增益後港地區的生活品質。後港生活機能正在豐富、充實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anzaig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