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有河流穿流,你覺得要加蓋?變成市場、停車場、道路?還是成為河川綠地?
一個有遠景的城市,有願景的公民都會善待城市裡的河川。
河川使不斷擴大、擁擠的水泥樓屋,留出綠地,留出空地、留出河流。使整個城市因為河川,表現得閒散,不會擁擠;整個城市也會因為河川經過而變得美麗,人們也因為親近河川,而更自在、從容。
河川該是都市規劃及建設時要珍視的區塊呢!
在板橋,過往有公館溝、港仔溝及湳仔溝,現在公館溝和港仔溝都因為短視實近利的理由,被加蓋掉了。
不太確定板橋最後一個沼澤是在什麼時候消失的!
板橋古地名有「浮洲」、「湳仔」、「港仔嘴」……,都是水澤環境地景的描述。這樣的描述也說明板橋長期以來的土地特色,其間百年前及更長的千年,板橋許多土地都處在沼澤環境中,這樣的環境生命處境該是值得緬懷的。只可惜百年來水田、水圳到防洪牆的共構,板橋水澤環境逐漸陸化、消失。
不太確定板橋從什麼時候開始剩下一條唯一的露天河流。
較早的時候,板橋有湳仔溝、公館溝、港仔溝、大安圳……,曾幾何時,幾乎大部份的河流都被加蓋,上面改成停車場、市場或房舍。目前只剩下南雅夜市後面的公館溝部份河段,且被狹化小排水溝。除此,就只剩下湳仔和浮洲之間的湳仔溝了。若勉強還算一條看起來是河流的樣子,板橋目前就只剩下湳仔溝。
是了,湳仔溝是板橋唯一的一條河流。其他,不見了!
--湳仔溝上的特二號高架道路計畫
●文/邱子容(枋橋河流文化協會)
我有一個朋友,去年構築了他的新窩,他的房子只有二十五坪大,要蓋三個房間,但他卻放棄了一個房間,選擇將那個房間的空間拿來做一個五坪大的露台夾在房間中央(他家在頂樓),只為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天空,雖然當初親友們都覺得這樣的決定很天真又不實用,但現在,那塊露台是最受歡迎的一個空間,他們可以在那裡種植一些植物、乘涼、吃飯、烤肉、可以讓棉被曬冬天的太陽、他們可以在晚上伴著月光睡覺、光著身子享受淋雨的滋味,那塊空間提升一個狹小的家的生活品質和生活情趣,更給了他們的小孩子一個美感和空間敏感度的教育,他們的親友們也最愛來參觀這個神奇的小空間,那裡成為了使用率最高的地方,這塊露台意外的揭露了我們以為並不需要,但其實內心極其渴望的部分。這個例子,告訴我一件事,未來是我們現在選擇之下的結果,如果當初這個屋主沒有夢想,而是去和有效利用空間的潮流妥協,以目前最實用的需求來做決定,他們將不知到他們會失去這麼多美好的東西,我也得到一個想法:追求幸福也有一種角度,就是懂得割捨。
今天的湳仔溝,就是那塊露台,板橋就是那間空間不夠用的屋子,板橋市民們都是房屋的主人,也許我們今天對於如何去營造湳仔溝還沒有最具體的想法和資源,但至少我們要保留住一個機會。湳仔溝和那塊露台不一樣的是,她還蘊含、承載著板橋的歷史,板橋的水路文明,這些都是給下一代最好的教育資源,她也是板橋唯的一個河岸親水空間。板橋近年因快速的都市化,急遽的建設和發展,在這決定都市未來的時間點上,若我們以同樣急速發展的台北市來做借鏡,會發現我們擁有了一個比他們好的太多的優勢,就是我們可以以他山之石來攻錯,去避免一個太快速發展的都市容易犯的錯誤。當初台北市的都市發展就是因為缺乏整體性城市願景性的都市規劃,再加上淡水河流域上游的水土保持沒有貫徹,以及放任短視的土地利用心態,以致於被迫將世界各大城市(如倫敦、巴黎等)都當作寶的河岸,幾乎全部築起堤防;或者是為了搶地,在河流之上蓋快速道路陸橋,而失去世界級都市的基本條件:在城市裡依然可以享受人和自然融合的舒適;這些今天看來都令人覺得可惜,高雄的愛河整治就看到了這個錯誤,今天他們有了市民最驕傲的河畔咖啡,宜蘭的冬山河整治也讓他們可以不需要污染的工業就可以賺錢,而滿足的說他們是人間淨土。而我們,以河為名,甚至因河而生的板橋,河流一條條的被柏油覆蓋在地底下成為陰溝,只剩下一個個和河流有關的地名很表面的存在(新埔、埔墘、港仔嘴、後埔、四汴頭…….等),但我們要慶幸有一條河川還能讓我們親近,就是湳仔溝,他是板橋目前僅存的一條露天河流,我們要用台北市的方式來對待他,還是用冬山河、愛河方式來規劃他?
令人扼腕的是,今天的特二號道路計畫,很顯然的我們的決策單位做出了選擇,在這個計畫下,湳仔溝的河面,將有一部份即將被特二號道路計畫的快速道路陸橋所遮蔽,我們板橋唯一的一條露天河流所擁有的珍貴河岸空間,即將成為高架橋下苦悶的環境,他原本可以成為一塊最美的水岸空間,如今將成為廉價想快速穿越之地,除了空間的質感降低之外,新的、快速的一切,將使我們和過去更疏離,童年的見到的故鄉樣貌,將永遠的消失。也許因為我們這一代所受到的教育,讓我們沒有美感、忽略環境以致於我們造就了一個醜陋的都市,但我們的自覺可以給下一代我們所沒有的美感教育和環境教育,並且讓後代看到的是我們為他們、為土地所做的努力,而不是只是現在的便利,只有保留住土地和河流的的歷史,才更有累積的文化,我們的下一代才更能建立主體性,是否,我們應該在這個關頭,懂得一點割捨?
陳健一於板橋社大河川課程中談論湳仔溝的困境及實踐決定。
陳玲珍提供里長名錄,以備電訪尋求支持。
●94年7月6日
電訪里長,部份里長反映冷淡。認為國家既定政策要配合。
●94年7月22日
陳健一積極集搜集資料,預知7月26日即有該議題決策會議。
●94年7月25日
陳健一寫信給經建會張景森副主委。
●94年7月26日